在印缅战场,孙立人给人的一大印象就是“吵”,而且常常与最高指挥官史迪威“吵”。吵的时候,孙立人是用英语厉声争辩,史迪威是用中文大喊大叫,双方都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方便其他在场的两国人理解。
史迪威的“泡”和孙立人的“堵”
两人吵得最厉害的一次应该是1944年1月2日那天。这时才打下于邦。有感于部队已经打了近十个月需要休整,同时一个师的兵力继续进攻仍然显得单薄,孙立人命令部队停止向前攻击,只做一些巩固打下来的据点的整备。史迪威则认为不能给敌人以喘息之机,应该趁热打铁一鼓作气。于是,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史迪威在战场上有一习惯,用“泡”的方式督促前方将士的进攻。即一处战斗成胶着状态时,为了鼓励将士们加大进攻力度,他会来团部,呆在那儿不走。
史迪威的“泡”法在缅北战场就是2日这天从孙立人这儿开始的。1月2日中午,他来到了孙立人的师部。孙立人知道他所来何意,胆子也大,竟敢不让总指挥进入掩体。他派人将史堵在外面,说师长正在里面部署指挥战斗,请总指挥稍等。史迪威独自枯坐在掩体外的竹凳上,一等就是好几个钟头,副官不停出来应付。
毕竟史迪威官大,看真的推不走,孙只好妥协,出来了,也答应了史的部署,立即命令部队向太白家和腰班卡攻击前进。但史也只好答应孙,同意他使用迂回战术,自主指挥部队,立即增加空军及炮兵的支援,并让新22师快速投入前线。
孙立人和史迪威的这场争执在史迪威的日记里也留下了踪影。2日这天这样说:“孙立人没有行动。他多次提出有关空中支援、弹药供应和炮火援助的不合情理的要求。”以至于史迪威开始怀疑孙立人一定从委员长那里收到了要他们缓慢行动以减少损失的电报。他直言不讳地警告孙立人,假如他以司令官的身份发布的命令不能得到执行,那么他就要辞职,并将这个情况报告华盛顿,建议美国政府中断美援。
史迪威枯坐在指挥部外面一天积压的愤怒可想而知。可能正是话都说到了这份上,孙立人不得不妥协。缅北反攻,孙立人就是用这样的“吵”,吵来了一场场胜利。
于邦拉锯战
缅北反攻首战胜利,也是孙立人吵来的。
1943年10月,孙立人的新38师打出了野人山。第112团官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胡康河谷的北面大门———新平洋,当日晋升大尉的第18师团混成搜索队队长荒木与一战死。
10月10日,史迪威要求新38师于11月1日前,占领大洛至大龙河及大奈河之交点,以迄下老卡之线,以掩护构筑新平洋飞机场,作为反攻基地。但接下来的攻击却陷入了胶着。并差一点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胡康河谷既是中印公路和反攻缅甸的必经之地,也是一年多来日军占据和防守的主要据点。根据史迪威命令,新38师第112团开始向南面的大龙河之线攻击前进,于邦之敌被迫退守核心阵地顽抗。
第112团向新平洋、于邦攻击之初,中国驻印军指挥部根据英方提供的情报,认为这一带仅驻有少量日军,每一个据点只有一两个日军军官或军士指挥四五十名缅甸兵或当地土人据守。双方交战后,从打死的一名日军军官身上搜出了一份文件,才知晓正面之敌是日军第18师团的主力第55、56两个联队,不仅修筑了坚固的据点工事,而且配备了多门山炮和火炮。由于情报有误,虽然初期攻击取得了进展,但伤亡较大,并且随着攻击前进难度越来越大。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多次与农民起义军征战,到了后来他拥兵百万,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这位将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于他...详情>>
亚美尼亚特种兵在武装部队情报局成立纪念仪式上,表演生吃活兔、头顶碎大石、刀扎肚皮、脚上点火……精彩与彪悍程度令人乍舌。相...详情>>
征方腊会老,梁山众将十去七八,战死者、病死者不在少数,那么作为梁山108将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好汉鲁智深,他的归宿在何处呢?为...详情>>
北宋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文官的地位很高。在当时的京城开封,许多国家公务员追求享乐和奢侈的生活,娶小老婆和包“二奶”的国...详情>>
吴禄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有薄田10亩,父亲为私塾老师。少年时,吴禄贞就读于父亲在武昌的梦泽书屋,他擅长诗文,对西学充...详情>>